来源:人民网
编辑:王芊芊
为工业而生,因工业而兴。李明生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赣州经开区工业发展的“蝶变”之路。
30年来,当地从十几家作坊式工厂发展为1300多家工业企业,规上企业212家,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3家,占全市近1/3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几千万变为以千亿计,增长2000多倍;财政收入几百万元变为超50亿元,增长1000多倍。
长足发展的背后,是产业的转型升级,也是观念的不断更新。
李明生提到,经开区成立前20年,主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;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后,钨和稀土、铜铝深加工、新能源等逐步成为全区支撑;最近4年,主攻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双首位产业,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“核心引擎”和主攻工业的主战场、主平台。
从照搬别人到自立自强,从多方面发展到捧出首位产业,观念转变带动产业转变,赣州经开区也进入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
李明生介绍,四年来,双首位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45%,并且在迅速攀升,转型升级成效明显。如今的赣州经开区,以全市0.55%的国土面积,贡献了全市19.8%的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、10.4%的财政总收入,多项经济指标长年稳居全市第一。
在访谈中,李明生特别提到,赣州经开区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,加快建设“一区三基地”。“一区”是赣州工业发展龙头示范区,“三基地”除了涉及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产业之外,还要打造“全国闻名的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基地”。
说起“产城融合”,就意味着赣州经开区不仅要宜工,还要宜商、宜居、宜游。
曾几何时,当地“白天车水马龙、晚上人迹罕至”,只是单纯的工业园区。然而,近年来,赣州经开区生产、生活配套体系不断完善,城镇化率不断提高,与全市一道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,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定居。建材、家具、汽贸等七个专业市场建成,国际企业中心、恒科产业园等五大“双创”园区,物流、金融、旅游等服务业蓬勃发展,汇聚各类市场主体3万余户,城市商贸欣欣向荣。
人气兴旺,商业繁盛的背后,又是当地不断全面深化改革,持之以恒普惠民生、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。
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,建控集团总资产达680亿元,成立14家市场化子公司;上线“赣服通”赣州经开区分厅,创建全省首个“无证明”营商环境,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达95.8%;推进人事制度改革,实行全员聘任、岗位管理、绩效挂钩……
八项民生支出年均增长35%以上,已建成学校120所、医院13所、农贸市场13个,“10分钟为民服务圈”初步形成;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,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10.98%降低至0.13%,在近两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全省12个功能区第一名……
“用改革的思维突破困境,谋求更大发展。”“产业与城市的嬗变,归根到底是为了普惠群众。”在李明生的描述中,30年来,赣州经开区已从“穷乡僻壤”嬗变为“魅力新区”,从“民生洼地”迈入“幸福之城”。
去年,赣州经开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位居第51位,在2019年度全省99个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名列第3。
如今,当赣州经开区步入“而立之年”,面对愈发激烈的区域竞争,敢问路在何方?
李明生着重提到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破解交通、资金、土地、人才等要素瓶颈,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。同时,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双首位产业再次摆上了关键的地位。
围绕双首位产业,赣州经开区聚焦央企、世界500强、民企200强、行业前10强等重点企业,坚持招大引强和扶大扶强两条腿走路,尽心尽力帮扶做强做大;补强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,推动主营业务收入不断增长;搭建了产业承接、企业落地、创新创业三大平台,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;坚持破解资金、人才、土地等要素瓶颈,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;注重产业质量提升,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,持续做优产业生态。站在30周年的“新起点”上,赣州经开区产业发展无疑具备了“先发优势”。
李明生指出,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,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上,加快产品推广运用,打开市场;加快建成零部件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小镇,形成产业链闭环;引导周边县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,帮助整车厂实现就近配套,降低生产成本。
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,将主攻芯片产业,在半导体材料、IC封测等优势领域集中发力,在晶圆制造领域实现突破,努力打造“赣州芯谷”,为我国攻克“缺芯少屏”的困境贡献经开区力量。
“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双首位产业。保持定力、久久为功,不摇摆、不折腾,全力做成两个千亿产业集群。”李明生的话掷地有声。
走过30年,赣州经开区发展正当时。
——公益广告——
更多新闻
感谢您的阅读,欢迎您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新闻线索
新闻热线:0797-8371859
投稿邮箱:kfqxc@126.com
长按二维码,获取更多新闻资讯 ▶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↓